即嗨比分

从作战方式、战争规模角度入手,对比分析春秋与战国军事战争

  热点集合:

  

 

春秋战国,很多时候被当成一个时期,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时期,春秋属于东周一个时期,战国则属于东周后期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段时期。春秋战国时期,是社会变革最激烈时期,周室衰微,王权旁落,政治权利被各大诸侯国君主所掌握,诸侯争霸,战争四起。

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生产力发展,私田制逐渐代替井田制,生产关系处于激烈变革期,文化领域更是繁荣,出现诸子百家流派,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的局面,催生一大批圣人先哲;变化巨大的领域还有军事领域,军事战争几乎贯穿春秋战国整个时代;诸侯林立,争霸图强,兼并扩张,使得军事战争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
那么春秋与战国这两个事情,在军事战争中有哪些不同呢?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?本篇文章,笔者从军事组织、兵源、兵种、作战方式、军事规模等方面试图对比分析一下,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争的不同。

兵源方面的不同,春秋时期王室军队是主力

春秋时期主要有这几种军事力量组织,王室军队,主要以“西六师”和“殷八师”为代表的王室军队,这股军事力量在春秋时期占有主要地位;诸侯国军队,西周实行分封制,诸侯代表王室镇守一方,都拥有军队,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,周王对诸侯军队数量作了严格限制。

春秋时期诸侯军队,大国和次国分别能拥有三师、两师军队,小国仅能拥有一师军队,例如齐国拥有齐侯、高子、国子统帅的“三军”;鲁国曾有三师军队,晋国从一师军队,逐渐发展到“五军”甚至“六军”等等,但周室衰微,诸侯争霸时,这些军队被卷入战争,成为争霸兼并战争中的主导力量。族军,春秋时期的族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族组成,独立于周王室直辖的“殷八师、西六师”之外,在军队中是骨干力量,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组织。

战国时期诸侯武装是主力

战国时期军事武装力量,主要由各诸侯国正式武装组成,还有少量的募兵。其中各诸侯国的武装力量主要有正规部队和地方组织组成,两种部队分工不同,正规军多用于野战攻坚战,而地方部队则多用于防御边疆,从战国七雄所拥有的部队来看,数量从几十万到百万不等,

战国的募兵制,春秋时期只有“国人”才有服兵役的资格,到了战国时期,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,战争持续时间长,对士兵的数量有了更多的要求,各种战术迅速变化,所用的武器装备逐步改良,这又对士兵的作战技能、素质提出更高要求,募兵制应运而生。

募兵制与传统的征兵不同,征兵是国家法律要求的,募兵则是国家用奖励、金钱等物质条件雇佣的部队;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考核、招募、训练、选拔出一批作战能力强的精锐士卒,例如齐技击、魏武卒、秦锐士等。

春秋时期实行兵农合一,战国实行募兵制

春秋时期,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,实行兵农合一、寓兵于农的民兵制,实行军政合一,让国人有当兵的资格和权力,战时动员,闲时农耕,一旦战事结束,普通士卒便卸甲还乡进行农业生产,春秋时期实行的兵农合一、国、野分治的制度,是建立在土地井田制的基础上的。战国时期,通过变法废止了井田制和村社制度,“兵农合一”的社会基础被瓦解,郡县制得到推广,基层组织和编户齐民制度普遍地域化,进而建立了完整的地方性质体系,使得族兵消失,形成普遍兵役制度。

春秋时期实行国、野分治,国人具有当兵的资格,而野人没有当兵的资格,战国时期,实行编户齐民制度,实行普遍兵役制度,大量的野人,农民成为军队的主要来源,使得战国时期在兵源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军队数量呈爆发式增长。但到了春秋晚期,车兵地位不断下降,代之而起的是步兵地位日益提高,战车不再成为战争的核心,形成车兵、步兵、骑兵协同作战为主的方式。

兵种方面的不同

春秋以车兵为主

,战国以前,兵种以步兵、车兵、楼船(水军)为主,其中水军出现的时间稍微,春秋末期才出现;春秋时期主要作战方式是车战,车兵在列国军队中是绝对主力兵种,因为这个时期在中原的历次大战,都以以车战来决定胜负的,例如牧野之战、城濮之战、艾陵之战等,春秋时期列国的军队也以车兵为主,例如晋国有五六千乘车,楚国曾发展到近万乘车。

车兵退居到步兵之后,是有其深刻原因的,首先,各诸侯国为了兼并战争, 都积极扩大兵源,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,使得大量农民涌上战场;战争规模扩大,地域扩大,士兵成分的改变,以及新式武器的出现,都让步兵比车兵有了更明显的优势。

兵车本身就很笨重,当具有很大杀伤力的弩出现时,战车上的车兵就成为步兵猎杀的对象;春秋时期战争规模小,双方多用排列布阵等方式冲锋厮杀;而战国时期,战争规模大,战场情况复杂,既有丰草长林、深沟高垒、丘陵险隘、又有江湖河滩等水战场,这些地方都不利于车兵进行列队冲锋,反倒有利于步兵进行灵活布阵。

战国以步兵为主,出现骑兵,

到了战国时期,步兵已成为各诸侯国的主要兵种,成为战场的主宰者,各国都在全面组建步兵,例如魏武卒就是有招募勇士组成的常备兵,在军种上属于战斗力极强的步兵;同时,各诸侯国在军事训练中,重点也在步兵身上,由原来训练车兵的“射”、“御”技能,转变为训练步兵的技术战术,包括信号识别、阵法布阵、行军宿营等等,这也反映出步兵等等重要地位。

战国时期出现新的兵种——骑兵,其作战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,作战时以步兵为主力,以骑兵、战场为两翼的联合作战方式;骑兵以机动性能最大,快速攻击能力最强等优势,成了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兵种之一,很多大战都有骑兵参加,骑兵的发挥也决定着战争的胜负。

以上可以看出,战国以前军队主要兵种是车兵,步兵地位低下,到了战国时期,步兵一跃成为主要兵种,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;水军则出现在春秋后期,主要起到运输军队的作用,也参与水战;战国时期骑兵被大规模装备到部队中,超强的机动性能,让战国时期战争变得更加复杂。

作战方式的不同

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,

春秋时期,作战方式以车兵为主,步兵配合其协同作战,此作战方式成为车战,春秋时期几乎著名的战役都以车战进行,例如城濮之战,晋鞍之战,晋崤之战等;春秋的车战,对地形要求很高,是需要选择战场的,一般来说地势平坦的旷野更有利于进行车战,才能发挥战车的最大威力。

车战要“贵知地形”,山区、丘陵、沼泽都是战车的“死地”,由于种种弊端,战国时期车战逐渐退出战争的舞台,以步战为主的多兵种协同作战;特别是骑兵的出现,使军队机动性能空前加强,车兵、骑兵、步兵之间统筹部署,相互配合,发挥所长,共同完成作战任务。

例如,秦、赵两国的长平之战,就是典型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的例子,秦国骑兵、步兵佯装败走,将赵军引诱出营追击,秦国骑兵在翼侧发动袭击,切断赵军粮道,从而是赵军处于弹尽粮绝的地步,最终全歼赵军。而马陵之战,则突出了步兵利用有利的地形一举歼灭车骑的战例。

此外,在作战方式上,春秋时期“结时定地”的作战方式已经被战争所抛弃,到了战国时期,突发制敌的方式更加频繁,骑兵和步兵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,使得军队的机动性大为提升,这就增加了突发战争的可能性。

战国时期以步战为主,

战国时期,为了达到打击对手取得战争胜利的目的,战争的发动者往往会刻意隐瞒自己的作战意图,以欺骗的手段麻痹地方,使自己获得战争的主动权,因而,奇袭、伏击、迂回包抄等战术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,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就是典型的战例。

战国时期主要作战方式是步战,当骑兵出现时,战争方式变为以步兵为主体,骑兵和车兵为辅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方式,笔者在上面提到,车兵被步兵取代,车战被步战取代这与当时的战争环境是分不开的,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。

战国时期,战争频繁,规模大,领域广,地形复杂,这些都限制了战车作用的发挥,而恰恰相反的是,却有利于发挥步兵、骑兵的优势,并且战国时期,步兵数量众多,得到全面组建,行动灵活,适应性强,无论是强攻固守,还是野战对战,还是打伏击,还是围点打援,骑兵,步兵都能承担重任,因此一跃成为各诸侯国主要兵种。车兵受到地形和训练的限制,以及新式武器(弩)的制约,其地位逐渐下降,而骑兵异军突起,发展势头迅猛,在作战中担任机动突袭的任务;战国时期的水军也比春秋时期作用要大, 除了过去单纯运兵、运粮外,还担负着水面的作战任务。

战争规模不同

春秋时期战争规模较小,持续时间短,双方投入兵力有限,我们通过牧野之战、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,来分析下春秋与战国时期,战争规模以及战争持续时间。

牧野之战,是商朝与周朝改朝换代之间的一场战争,从诸多的史料分析来看,周军不足十万兵力,与商朝的十七万人在牧野作战,最终结局时,吴王取胜,纣王兵败,殷商被周朝取代。牧野之战持续时间很短,从晨刻开始,到天明结束,相当于现在的两点半到早晨七点多,战争持续四个多小时。

城濮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场战争,根据《左传》记载可以看出,城濮一战,晋军出车七百乘,也就是两万多人,即使楚国的兵力多出一倍也就四万多人,因此城濮之战,总投入的兵力不超过十万人;根据《左传记载》,城濮之战持续的时间也不长,大约一天就分出胜负,结束战斗。

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场战争,秦国想得到韩国上党地区,韩王也想献出上党与秦国谈和,但是上党郡守不愿意投降秦国,将上党地区暗中献给赵国,从而激怒了秦国,引发长平之战;至于秦、赵两国各出多少兵力,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,战争初期秦国兵力至少与赵国持平,也就是四十五万左右,加上后期增援、阻援的兵力,总兵力应该达到五十五万左右,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百万兵力大会战。

但史书更关注的是白起杀降事件,赵国损失四十五万兵力;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长平之战爆发时间是秦昭襄王四十五年,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结束,历时三年时间。

由此可知,战国时期战争规模要比春秋时期大的多,兵力投入越来越多,战争持续时间越来越长,春秋时期双方投入兵力不足十万,而战国时期则不然,双方投入巨量的兵力,少则数十万,多则上百万;在战争时间上,春秋时期几个时辰,或者一两天之内就能完成战斗,而战国时期,战争要持续数年。

综述

笔者认为

,春秋战国时期军事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差异,兵源方面,春秋实行“国人”兵役制度,只有“国人”才有当兵资格,才具备兵役的权力和义务,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野人是不能进入军队中去的,即使进入军队中,也只能做一些后勤工作。

战国时期,国、野界限逐渐模糊,各国为争霸图强,为兼并领土,纷纷改革兵役制度,广大野人也被应征入伍,兵源数量扩大;此外,春秋时期实行兵农合一、寓兵于农的民兵制度,士兵不脱离劳动生产,只有战事时在临时征集;而战国时期,实行普遍兵役制,各诸侯国都想常备军过渡。

兵种方面,春秋时期以步兵为主,牧野之战才大规模使用车占,春秋中期只有车兵和步兵,车主力兵种是车兵,步兵地位低下,只能附属于战车,协同车兵作战;到战国时期,步兵成为军队绝对主力兵种,战场中以步兵为主;春秋后期,才出现新的兵种“楼船”,春秋晚期水军只执行少量作战任务,主要作用是运输军队作战。

骑兵在战国时期才出现,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时,骑兵才大规模地武装军队,使得军队的机动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,战争情况也变得日益复杂。

作战方式方面,春秋时期作战方式几乎全是车战,特别是春秋的中前期,几乎所有著名的战役都是以车战方式进行的;战国时期,作战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,笨重的战车逐渐被轻装步兵和机动性强的骑兵;与之对应的作战方式,也变成以步战为主,以骑兵、战车为两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。

战争规模方面,春秋时期,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,每次战争双方投入兵力拢共不超过十万人,持续时间也就一两天;但进入战国时期后,兵种更新,兵源增多,后勤补给增多,作战距离远,双方投入战争的总兵数,少则数十万,多则上百万;战争时间也变长,从数月或持续数年。

春秋战国时期,有关军事战争方面的各要素都发生显著变化,这与生产力的发展,生产关系引起社会变革有很大关系;各国开疆拓土,为争霸兼并,使得战争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,战争从春秋到战国时期,逐渐走向成熟,最终在战争中,在兼并中走向统一。

参考文献:《说文解字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吴越春秋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国语集解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

春秋战国,很多时候被当成一个时期,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时期,春秋属于东周一个时期,战国则属于东周后期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这段时期。春秋战国时期,是社会变革最激烈时期,周室衰微,王权旁落,政治权利被各大诸侯国君主所掌握,诸侯争霸,战争四起。

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生产力发展,私田制逐渐代替井田制,生产关系处于激烈变革期,文化领域更是繁荣,出现诸子百家流派,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的局面,催生一大批圣人先哲;变化巨大的领域还有军事领域,军事战争几乎贯穿春秋战国整个时代;诸侯林立,争霸图强,兼并扩张,使得军事战争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
那么春秋与战国这两个事情,在军事战争中有哪些不同呢?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?本篇文章,笔者从军事组织、兵源、兵种、作战方式、军事规模等方面试图对比分析一下,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争的不同。

兵源方面的不同,春秋时期王室军队是主力

春秋时期主要有这几种军事力量组织,王室军队,主要以“西六师”和“殷八师”为代表的王室军队,这股军事力量在春秋时期占有主要地位;诸侯国军队,西周实行分封制,诸侯代表王室镇守一方,都拥有军队,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,周王对诸侯军队数量作了严格限制。

春秋时期诸侯军队,大国和次国分别能拥有三师、两师军队,小国仅能拥有一师军队,例如齐国拥有齐侯、高子、国子统帅的“三军”;鲁国曾有三师军队,晋国从一师军队,逐渐发展到“五军”甚至“六军”等等,但周室衰微,诸侯争霸时,这些军队被卷入战争,成为争霸兼并战争中的主导力量。族军,春秋时期的族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族组成,独立于周王室直辖的“殷八师、西六师”之外,在军队中是骨干力量,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军事力量组织。

战国时期诸侯武装是主力

战国时期军事武装力量,主要由各诸侯国正式武装组成,还有少量的募兵。其中各诸侯国的武装力量主要有正规部队和地方组织组成,两种部队分工不同,正规军多用于野战攻坚战,而地方部队则多用于防御边疆,从战国七雄所拥有的部队来看,数量从几十万到百万不等,

战国的募兵制,春秋时期只有“国人”才有服兵役的资格,到了战国时期,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,战争持续时间长,对士兵的数量有了更多的要求,各种战术迅速变化,所用的武器装备逐步改良,这又对士兵的作战技能、素质提出更高要求,募兵制应运而生。

募兵制与传统的征兵不同,征兵是国家法律要求的,募兵则是国家用奖励、金钱等物质条件雇佣的部队;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考核、招募、训练、选拔出一批作战能力强的精锐士卒,例如齐技击、魏武卒、秦锐士等。

相关推荐

热门标签